第72届校際朗誦節在即,張曉慶 老師 主講 朗誦藝術 教師網絡課程——「誦材講解互動演繹·名師系列 網絡講座」即將在線授課。一共四場,歡迎大家報名!
時間:8月28日 ; 9月4日 ;9月11日;9月18日 10:00~12:00 am
(8月26日誦材公佈後,逢週五上午上課,連續四周,總共四堂)
平台:Zoom
(請大家提前下載、安裝Zoom應用程式,並熟悉軟件使用方法。成功報名後,將邀請報名人員進入相關微信群,課程的會議ID將在課程前一天,在微信群發送給大家。參照政府疫情發佈,可隨時改為線下課程,地址在灣仔。)
主講人:張曉慶 老師(國際語言藝術交流協會 主席)
長期擔任語言藝術課程指導教師,具有十幾年校際朗誦比賽的參賽指導經驗、內地及本港各大朗誦及藝術賽事的評判經驗、語言藝術舞台表演經驗;多年來擔任電視節目、各類演出及大型活動編、導、演、主持及排練導師等工作,同時也廣泛參與本港及內地廣告拍攝、普通話教材錄製、話劇及影視劇表演等工作;活躍於本港各類表演藝術舞台,有豐富的舞台表演、排練及節目編導授課經驗;為多所中小學及幼稚園擔任各類藝術課程設計及舞台表演活動策劃兼導師。
課程內容:
①文本分析及情感基調 ②朗誦技巧及情感運用
③朗誦教學分享交流及評析④誦藝交流及提升
費用:國際語言藝術交流協會會員每位 $ 280/節;非會員 $ 380/節
(2019年九月前加入國際語言藝術交流協會,入會費用全免。此後入會,會費 $300。)
【報名4節可享9折優惠,即 會員 $ 1008/四節,非會員 $ 1368/四節】
報名方式:
將費用轉賬或入票至 0128 9910 2220 07 (WENWUHUI.LTD)中銀香港;
支票抬頭:文舞匯有限公司
註:一經繳費不做退款,且不得更換參與人員
查詢可致電:2528 2000 或 Email: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 聯絡
最新信息:
第72届校際朗誦節在即,張曉慶 老師主講 朗誦藝術及文化推廣網絡研討「養正教育(正姿、正音、正意)活動」在線舉辦。
時間:
2020年8月21日(週五) 上午11:00-12:30
平台:Zoom
(請大家提前下載、安裝Zoom應用程式並熟悉軟件使用方法。成功報名後,將邀請報名人員進入相關微信群,會議ID將在會議前一天,在微信群發送給大家)
主講人:張曉慶 老師(國際語言藝術交流協會 主席)
長期擔任語言藝術課程指導教師,具有十幾年校際朗誦比賽的參賽指導經驗、內地及本港各大朗誦及藝術賽事的評判經驗、語言藝術舞台表演經驗;多年來擔任電視節目、各類演出及大型活動編、導、演、主持及排練導師等工作,同時也廣泛參與本港及內地廣告拍攝、普通話教材錄製、話劇及影視劇表演等工作;活躍於本港各類表演藝術舞台,有豐富的舞台表演、排練及節目編導授課經驗;為多所中小學及幼稚園擔任各類藝術課程設計及舞台表演活動策劃兼導師。
研討會 內容:
1. 針對本屆校際朗誦節網絡運作方式進行討論;
2. 探討在線網絡課程的授課模式及教學心得交流;
2. 朗誦技巧 及情感運用,誦藝互動演示及評析,誦藝交流及提升。
查詢可致電:2528 2000 或 Email: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 聯絡。
https://youtu.be/IIUuMKPXacs
文舞滙教育 暑期普通話特色課程安排(幼稚園)
時間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
週四 |
週五 |
教學主題 |
寓言 寓言故事引發孩子們的思考,角色扮演培養孩子們換位思考的能力。 |
成語 從小培養出口成章的能力,小小年紀「腹有詩書氣自華」。 |
童話 童話世界為孩子們開啟天馬行空的想象空間,是創造力的無窮源泉。 |
品德 「無規矩不成方圓」,品學兼優的孩子是從故事中學得的。 |
中華文化知多少 學習歷史人物故事,使孩子從小立志,開闊思維,擁有廣闊胸懷。 |
第一節 10:00-10:30 故事分享 |
講故事及有問有答環節 |
||||
寓言故事 |
成語故事 |
童話故事 |
品德故事 |
歷史名人小故事 |
|
第二節 10:30-11:00 益智遊戲 |
益智類遊戲及桌卡類遊戲(普通話教學授課): 折紙及紙藝遊戲、七巧板、拼圖、象棋、五子棋、飛行棋、大富翁、UNO、Sleeping Queen、中文拼字遊戲、步步圍贏、Geistes、Speed Cup、我會說:故事圖卡、拼插積木、結構拼接遊戲、BOHNANZA、NIAGARA、Memory Chees、Moo斯密碼 等 |
||||
5-10分鐘 茶歇時間(會話訓練、趣味閒談、錄音、錄像、茶休閒) |
|||||
第三節 11:10-12:00 語言藝術訓練 |
語言藝術訓練 及表達能力 提升 |
||||
兒歌及繞口令 |
《弟子規》及《三字經》 |
詩歌及散文 |
古詩詞 |
小故事及小笑話 |
|
課上教學內容及學習成效將以錄音或錄像形式分別傳送家長,留作孩子成長印記。 |
文舞滙教育 報名表格
學生姓名 |
年齡 |
年級 |
K1升K2 |
K2升K3 |
K3升P1 |
|||||||||||||||||||||||||||||
就讀學校 |
||||||||||||||||||||||||||||||||||
聯繫電話 |
電子郵箱 |
|||||||||||||||||||||||||||||||||
請圈出可到課日期 (課程內容靈活有彈性,小朋友可隨時加入課程,每堂課均有驚喜、收穫) |
6月 |
15 |
16 |
17 |
18 |
19 |
22 |
23 |
24 |
25 |
26 |
29 |
30 |
|||||||||||||||||||||
7月 |
2 |
3 |
6 |
7 |
8 |
9 |
10 |
13 |
14 |
15 |
16 |
17 |
20 |
21 |
22 |
23 |
24 |
27 |
28 |
29 |
30 |
31 |
||||||||||||
8月 |
3 |
4 |
5 |
6 |
7 |
10 |
11 |
12 |
13 |
14 |
17 |
18 |
19 |
20 |
21 |
24 |
25 |
26 |
27 |
28 |
31 |
|||||||||||||
文舞滙於暑期課程期間,每天有清潔人員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具體措施如下:
1. 教師、學生均需要佩戴口罩上課。
任何人進教室前必須使用額溫計量體溫,體溫正常才允許進入教室。
授課期間嚴格限制學生人數,每課時教師、學生總人數不超過八人。
教室四個空調都是獨立分體空調,不是經過大廈的中央空調,空氣質量清潔有保障。
教室各個角落都有酒精消毒洗手液,供學生、教師及家長隨時保證清潔消毒。
上課期間,每組學生教師之間,保持1.5米距離。
建議學生自備文具。教室提供的文具每節課堂結束後都使用消毒噴劑消毒處理。
教室有醫院規格、德國技術的NCCO空氣淨化機,每天淨化空氣。
2. 教室空調已找專業人士徹底清洗、每週都會淨化過濾網。
文舞滙同仁嚴格遵守教室清潔標準。歡迎小朋友們於暑期前來學習,歡迎家長隨時查詢,期待見到你們!
如有任何查詢,請 致電 2528 2000或 電郵 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 聯絡。
根據香港疫情的最新情況,文舞滙於2020年5月19日(星期二)復課。
文舞滙疫情期間,每天有清潔人員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具體措施如下:
1. 教室有醫院規格、德國技術的NCCO空氣淨化機,每天淨化空氣。
2. 教室空調已找專業人士徹底清洗;每週都會淨化過濾網。
3. 教室四個空調都是獨立分體、不經大廈的中央空調,空氣質量清潔有保障。
4. 教室各個角落都有酒精消毒洗手液,供學生、教師及家長隨時保證清潔消毒。
5. 授課期間嚴格限制學生人數,每課時教師、學生總人數不超過八人。
6. 上課期間,每組學生教師之間,保持1.5米距離。
7. 建議學生自備文具。教室提供的文具每節課堂結束後都使用消毒噴劑消毒處理。
8. 任何人進教室前必須使用額溫計量體溫,體溫正常才允許進入教室。
9. 除特殊情況外,教師、學生均需要佩戴口罩上課。
文舞滙嚴格遵照醫學標準保持清潔。現時香港疫情已緩解,請家長放心讓孩子前來學習,期待與您再會!
如有任何查詢,請 致電 2528 2000或 電郵 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 聯絡。
文舞滙教育
2020年5月18日
全民抗疫 以讀攻毒
大家好,我是唐娅。
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齊心抗疫,我們偉大祖國向世界展示了大國的擔當。
而我作為一名普通的藝術工作者,能夠做的就是以一己之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講好吾輩的中國故事。
在這特殊時期,我想以中國古典舞身韻的獨特魅力,和大家一起在家中體悟中國古典舞溫、潤、典、雅,靈雋秀美的身姿與神韻,和她一起進入我們身、心、靈,靜美純然的和諧世界。
讓我們一起強健體魄,舒展身心,積極抗疫吧!
古典舞身韻概述
中國古典舞身韻八十年代以來形成教材,是在借鑑、繼承戲曲舞蹈和武術動作的基礎上,隨著幾十年古典舞基訓的教學發展形成的,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教材。
所謂傳統風格指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積淀和形成的審美總體傾向,而不是一、二個凝固的動作,因而從形式上去繼承傳統轉向審美上去繼承傳統,從“套路”上和動作上去繼承傳統轉向了從提煉訓練元素建立教材。從而在實踐中找到了按照舞蹈藝術特性去發展傳統而又不失去民族傳統審美的特徵。
*此次課程屬於(初級)普及型舞蹈公益課
中華教育產業聯盟
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
知識傳媒
支持機構
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 藝術行業委員會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青年委員會
香港國際藝術文化協會
文舞滙教育|逸舞飛揚舞蹈團
Y&F國際藝術教育|唐婭舞蹈工作室
香港廣西社團總會藝術團
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紫荊青年會
香港北角居民協會|華人女企業家協會
中華服飾文化協會
香港青年自媒體協會
國際語言藝術交流協會
中華民歌藝術推廣協會
Youtube合集鏈接: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tRWanZb7bdiBs1qeIy7mZFtxwADISQi
微信公眾號:文舞滙
文舞滙:最新網站信息
隨著COVID-19在全球范圍內不斷發展,文舞滙一直把保障學生安全和健康視為首要任務。 我們深知,學習在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瞭解當前的環境已經影響了同學們的學習計劃。 因此,文舞滙會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所發布的建議和規定,以最高級別的健康與安全警戒措施運營。
於2020年新年後的瑜伽、舞蹈、功夫課程均暫停。中文、朗誦、語言課程,以Zoom在線網絡課程形式授課。
具體開課時間遵從教育局規定,將另行通知。
文舞滙密切關注全球形勢,並將繼續與大家保持聯系,提供最新情況。
感謝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並期待各位同學繼續報讀課程!
請知悉,此頁面將持續更新最新資訊。
🤔 這個假期我們都靜了下來,於是有了思考。
哲人們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思考是行為的種子;人是為了思考才被創造出來的;書的真正目的在於誘導頭腦自己思考⋯⋯
「文舞滙教育」積極響應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全民抗疫—以讀攻毒」活動,「停課不停學」共抗疫情。我們把《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第一冊有聲書的內容呈現給大家,內容包括五大主題:「生與死」、「信仰與傳說」、「自由與不自由」、「幸福與痛苦」、「對與錯」。讓我們在這些靜靜的日子開始哲學的思考。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文舞匯教育全體教師祝願親愛的寶貝們聖誕快樂,新年進步!
聖誕節到啦!在去各地旅行之餘,在港期間也要不斷精進自己哦!
文舞滙教育2019聖誕期間特別開設沉浸式教育課程,組織一些趣味中華優秀文化活動,讓孩子們接觸、了解中華文化,如詩詞、歇後語、歷史故事等等。同時,還可以體驗、學習書法和棋藝的入門知識。在假期中以不同方式豐富文學素養,提升個人內涵。
招生對象:中學一至三年級、小學一至六年級(國際學校及本地學校)、PN、K1、K2、K3 幼稚園學生。
課程時間:12月23、24、27、28、30、31,1月2、3、4日
上午 10:00-12:30
趣味豐富中華文化博聞新體驗;
多元中文全面提升興趣與自信 ;
聽說讀寫普通話浸入式語境學習。
冷҈冷҈冷҈!寒露過後,老師家長除了關注孩子學習,還要留心這件事!
寒,凍也。
——《說文》
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
——《列子·湯問》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寒露,一候鴻雁來賓,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佇列,大舉南遷。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海邊出現很多蛤蜊。
三候菊有黃華,草木皆華于陽,獨菊華于陰,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是氣溫由涼變寒的轉捩點,
寒露過後,就要注意保暖,
多加衣服了,
應該怎樣給孩子打造一面
預防疾病的“綠盾”呢?
這些關乎孩子身體健康的知識,
老師、家長一定要知道!
這三個部分不能受涼
小腳丫不能受涼:
腳底有豐富的末梢神經,對外界最為敏感,老輩人說“寒從腳入”是有道理的。
孩子年紀小,應該給他們穿好襪子,保護好小腳丫的溫暖,才能保證身體抵禦外界的寒冷。
小肚子不能受涼:
如果保暖和防護不當,就有可能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注重胃部保暖,保持孩子的腹部溫暖,就是對脾胃的一種保護。
寒露節氣來到後,暑氣完全褪去,孩子儘量避免再吃寒涼生冷的食物,否則容易導致肚子痛和腹瀉。
後背不能受涼:
要判斷孩子冷不冷,可以摸他的後背。如果後背乾燥、皮膚溫暖,說明孩子穿著合適了。
如果有汗,說明衣服過多,要減少些衣服啦!
4個注意要牢記
注意保暖:
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可以讓孩子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促進足部的血管擴張和血流加快,改善足部皮膚和組織的營養供給,從而減少孩子下肢酸痛的發生,緩解疲勞。
進入寒露後,天氣很涼,已經不適合“秋凍”了,孩子愛美的同時也要注意保暖,適度的添加衣服,預防感冒。
注意多喝水:
寒露以後,老師、家長會發現孩子的皮膚越來越乾燥,這時要提醒他們注意補充水分,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多喝水的好處多多的!
喝水也有講究,寒露之後最佳喝水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也就是說,白天可喝一些鹽水,到了晚上,則可以多喝點蜜水,可以防止便秘,對孩子來說很適合!不過,晚上喝完蜂蜜水,一定要給孩子刷牙漱口哦!
注意食補:
天氣漸涼,孩子們的胃腸道比較脆弱,對於寒冷刺激會非常敏感,這個時候在飲食上也要多多注意。
要把孩子的“重口味”給降下來,給孩子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百合、沙參等等,因為這些食物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同時要少吃辛辣刺激、熏烤等食品。早餐以吃溫食為主。
注意運動:
寒露過後晝短夜長,早睡早起可以適應季節的變化。適當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肺活量,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還有利於增強孩子的免疫功能。在這個運動鍛煉的好時機,家長應該帶著孩子多做散步、長跑、爬山等有氧運動,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但是要注意,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如果過度運動,會增加孩子的疲憊感,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
寒露時節吃什麼?
秋梨
氣候乾燥時常會感覺口鼻不適、皮膚瘙癢,容易產生乾咳少痰等症狀,而梨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譽,現在吃再適合不過啦!不過,梨雖然是佳果也注意不宜多食哦~
柑橘
柑橘性涼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潤肺化痰等功效,適用於身體虛弱、津液不足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療肺熱咳嗽尤佳。
石榴
石榴性溫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煩渴的作用,如果孩子口燥咽幹,可以作為食療佳品,石榴搗汁或煎湯飲還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
山藥
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能起到鎮心神、補心氣等作用,最佳吃法是蒸著吃,這樣營養損失最小。
銀耳
銀耳是滋陰潤燥的飲食佳品,它有潤而不寒、甘而不膩、補而不滯的特性,正適合現在吃,不過,銀耳雖好,也並非人人皆宜哦
蓮藕
俗話說“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蓮藕脆嫩多汁、甜味濃郁,而且容易消化,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澱粉含量也很豐富,有增強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大棗
大棗具有養胃和脾、益氣生津等功效,中醫也常用其治療一些病症,它是一味用途廣泛的滋補良藥。
鴨肉
鴨肉很適合秋季吃,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尤其適合給身體虛弱、時常上火或是大病初愈的孩子食用,滋補效果很棒。
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時,
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強,
為了及時預防感冒,
大人和孩子都要適時添衣,
健健康康入冬呀~~~
《方華:學校應成為師生心中最深處的美好》
每年的節假日,特別是春節期間,各種學友聚會、同學交流、回校尋找過去「記憶」的一撥接一撥,老師、同學、班級、年級、學校就成了頻率較高的詞彙。這樣的聚會、交流和看望,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個教育問題:什麼是學校的美,學校因何而美?
有人說過,母校是自己可以罵卻絕不允許別人說不好的地方。學校作為今天師生一起生活與學習的場所,同時也是永遠藏在師生心中最深處的美好。
學校的美,在於「放」而不「亂」。「放」是指營造以思維活躍、理解寬容、形式多樣、自主自律的學校文化為背景的學校生活、學習氛圍。「亂」是指不應為了追求極端的個性化發展和沒有約束的私化工作生活空間。從師生關係、課堂定位、課程建設、教育活動,都可以看到學校的「放」與「亂」。
師生關係是教育教學的基礎,也是教育教學的開始。課堂就是從良好的師生關係開始的。「我也想與學生搞好關係,但把握不好分寸,也很難定位。」不少教師都有這樣的困惑:要麼學生怕我,不願意與我在一起;要麼學生太隨便,對我沒有基本的敬畏,我在他們面前沒有威信。師生關係是在亦師亦友、亦嚴亦松之間。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定位師生關係,就會如何定位教與學的關係,定位教育、定位學校。
我想,師生首先不是尊與卑的關係,也不是上與下的關係,師生應是合作或合伙人關係。師生在共同的時間與空間一同度過人生某個節點,共同面對困難與收穫,共同面對今天與未知的明天;師生同樣有著成長的渴望和需求,只不過渴望與需求的內容與方向側重點不同而已。這樣的師生關係定位是「放」而不「亂」,而不是因怕「亂」而不「放」。
什麼是課堂?回答好這個問題,就明確了課堂定位。只有明確了課堂定位,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那麼,課堂是什麼?
課堂是「無知」的天堂——許多課堂是「有知」的天堂,「無知」課堂認為課堂因求知而存在、因質疑而存在、因交流而存在、因體驗而存在、因生長而存在。「無知」就會寬容課堂的「無知」問題、「無知」疑問、「無知」言行,課堂才能真正存在求知、質疑、交流、體驗和生長。
「有知」課堂立意於知識、技能和經驗,立足於教師是教者、學生是學習者,課堂定位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沒有考慮課堂學習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從內心承認課堂是師生探究和共學互助的過程。「有知」課堂下的師生關係就是「擁有」與「貧窮」、「給予」與「獲取」的定位,自然就導致了課堂師尊生卑的現實,課堂形式也就成了我說你聽、我講你記、我出你做、我評你聽等單一單向模型。課堂成了教師的講堂,成了學生的聽堂、做堂,就成不了學生的學堂。學生是課堂的參加者而不是參與者,是幫忙者而不是建設者,是被動者而不是積極者,學生成了「擺設」、成了「工具」、成了「容器」,課堂到底有什麼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課堂定位決定課堂形式,更決定課堂效果。但如何定位,不僅需要我們有「放」的勇氣,更要有不「亂」的智慧。
課程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教育價值的構建,是教師教育理念的搭建,是學校文化的再現。課程建設要考慮學科因素,要考慮學生年齡及知識背景,要考慮學校文化基因、學校和區域實際情況及民俗文化。課程建設最為重要的是要有教師和學生,尤其要把學生與課程成長融為一體,不是讓學生以學習者身份去適應課程,而應該讓課程建設隨學生學習能力和速度同步進行。學校只是提供課程方向和實施課程基本條件,而課程建設則在師生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不斷探討。師生在探討中成長自我、成就課程。
課程建設不僅是教育理性的思考,同時也是教育實踐的整理,課程建設有自上而下的理性,也有自下而上的實踐。總之,課程建設是動態的、成長的,課程中應該有師生,有師生參與的建設和實施。課程建設也體現了學校「放」和「亂」的文化積澱,不「放」則無建設和成長;「亂」則是建設無目標、探討無目的。
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路徑,學校活動具有強烈的教育功能。學校活動往往存在不放則無活力、師生無興趣,放則毫無秩序,乃至於教育功能弱化,使得學校教育活動似乎成了「雞肋」。學校教育活動課程化和校本化是目前趨勢,教育活動是學校文化和學校教育價值的具體體現,也是學校課程建設的落腳點,更是激發師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創造創新、交流體驗的平台。學校如何遵循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校服務的教育活動原則,就體現在學校的「放」與「亂」的平衡。學校應做到服務在前、補位及時;教師引導著力於人、關注於事、重在於法;學生自主源於目標與興趣同行,關鍵在於構建、體驗與踐行同步。這樣才能讓學校教育活動「放」而不「亂」。「放」能讓學生享受學校帶來的自由、民主、交流、主動、探索和互助的快樂與享受,這樣的校園生活、這樣的學校怎能讓學生不永藏於心,永思於心。
(來源:《中國教育報》)
「女領袖形體儀態舞韻班」開課啦~
課程介紹:女性的魅力不僅僅是面容與身材,更重要的是以氣質、儀態此種無聲的語言來展現。
歡迎大家加入「女領袖形體儀態舞韻班」,曉慶老師帶您一起從內心深處探尋專屬於您自己的神韻形態和魅力氣質;塑造出各位女領袖的專屬優雅 !
一期課程:12堂($3860) 半期課程:6堂($2160) 單堂及試課:1堂 ($380)
時間:逢週四上午 10:00 ~11:30 請提前10分鐘 9:50到,更換衣服,課前準備。
內容: (每堂課人數上限八人) 45分鐘 舞蹈基礎練習; 45分鐘 學習古典舞蹈「卷珠簾」。
地址:灣仔 莊士敦道 51~53號 兆豐商業大廈 五樓 文舞匯 教育
以舞韻和身體對話,以形體煥發元神精氣。
活動主題:
感恩 讚美 頌月
凝思 詠志 追懷
活動安排:
時間:2019年9月14日 週六
7:00-9:00pm(農曆八月十六)
地點:灣仔莊士敦道51-53號
兆豐商業大廈 5F 文舞滙教育
著裝:中華傳統服飾
(如:漢服、旗袍等,可以到場選擇服裝)
費用:免費
報名方法:將姓名、聯繫方式發送到郵箱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若有朗誦、才藝
表演意向,請連同朗誦材料、節目信息、配樂等一同發送。
活動形式:
詩詞吟誦 中秋賞月 服飾展演 文娛助興
歡迎普通話老師參與,歡迎使用校際朗誦節誦材!
父母最重要的能力:和孩子說廢話
孩子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們要陪他幫他,不是打擊他、毀滅他。我們目前的基礎教育很多都是刷題、砸時間,這一定是有問題的,家長千萬不要捲入這個比拼時間的旋渦。
我們得把家庭變成學校課堂的不斷延伸。如果說那個教育模式不好,太低效了,會毀了這一代人,那麽保護這一代人,從父母做起。
20個心理學發現,拉開你與他人的思維差距
還記得高中課本上的那段話嗎?
有一些人不懂什麽是愛,也很少有情緒體驗:述情障礙存在于一半的自閉症和一部分社交障礙者中
Caleb 向我描述他兒子(現在已經八個月大了)的出生時的情况,他說:「你知道其他人是怎麽說的嗎?他們說父母在第一眼見到自己剛出生的孩子時都是快樂的,」他暫停了一下,然後又接著說:「可是我却完全沒有體會到那樣的情感。」
以獎勵作誘因,以懲罰作威脅,這是泯滅人性的教育——一位特級教師退休後的反思
于永正,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江蘇省教育模範,教育部「跨世紀名師工程」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于老師1962年從師範學校畢業後,一直從事小學教育教學,退休後,他對自己漫長的小學教書生涯做了深刻的反思。
「長得好看,有用嗎?」
孩子對美的認識,需要家長去正確引導。而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全然接納孩子的美,在你的教育清單上,補上美育教育這一課。讓美成爲孩子人生的助推器,助力他活出自己自由豐盈的人生。
中國式巨嬰,到底有多可怕?
正如紀伯倫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中所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却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却幷不屬於你。
美國教育的真相,值得深思!
做對比,是人之天性。然而,對比該建立在事實與全面之上,教育尤其如此,否則便是一葉障目了。有學者說:如果你不瞭解美國教育,那你會驚訝于中美兩個教育的差异;如果你瞭解美國教育,你會驚訝于中美兩國教育的相同。
一度被中國家長羡慕的美國教育,真相到底什麽樣?今天就來聊一聊。
蔣夢麟:我所矚望的好教育
大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教育的宗旨。到了後來,「規行矩步」、「束身自好」算修身;「父爲子綱」、「夫爲婦綱」、「三從四德」等等算齊家;愚民的「仁政」算治國。你看身哪裏能修,家哪裏能齊,國哪裏能治呢?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一道單選題!
很多家長認爲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自由,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但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不停哭鬧的時候,家長又束手無策,後悔沒有早些給孩子立下規矩。
美國教授描述未來學校——將顛覆現有教育模式
未來的學校學什麽呢,就是要讓孩子全面發展,也就是指心智和體力都要發展。美國人認爲核心是能力——創新、批判、溝通、合作。
未來教室將會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學習的內容是跨學科的,是整合的。第二,學習的方法是以項目爲主的。第三,學習的環境是探究的,是互助的,是團隊的。第四,教師的角色是輔助。
日本的教育有何特別之處?
日本何以在科學方面有如此令人驚嘆的成績?日本人如何看待這一點?日本的教育和中國的有什麽不同?
10月1日,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獲獎,以表彰他們「通過抑制負免疫調節在癌症治療方面的發現」。
現年76歲的本庶佑爲治療癌症造新藥作出了顯著的貢獻,他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得知了自己獲獎的消息。至此,進入21世紀以來的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獎,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
日本何以在科學方面有如此令人驚嘆的成績?日本人如何看待這一點?日本的教育和中國的有什麽不同?帶著這些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高益民教授,他多年從事教育基本理論與日本教育問題研究,對我們提出的一系列日本教育問題,娓娓道來,侃侃而談。看完這篇訪談,相信大家會對日本教育與中國教育改革,有進一步的思考。
問題一:「錢學森之問」一直是困擾中國高校教育的一個謎團,而日本似乎在這一點頗有建樹——從諾貝爾獲獎人數上來看。您覺得日本在這點上比較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在哪?
回答: 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中國人的反應似乎更强烈。日本人當然都很高興,但媒體因此而對日本教育制度表達自信的幷不突出,特別是很少有人拿這件事與基礎教育相聯繫。因爲在他們看來,一國的教育特別是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幷不是爲了培養個別的高精尖創新人才,而是培養絕大多數的國民,當然所有的人都應該有創造性,。日本人對培養創新人才的培養提的少一些,主要是還是提每個人的創造性的培養。在中小學,則特別培養孩子的協作精神、秩序觀念、自律能力(當然也包括創造性)。
不過,諾貝爾獎公布之後,日本的媒體也會去采訪這些諾獎得主和親戚朋友,但似乎他們更關心,這個諾獎得主中學參加過哪個俱樂部或者社團?打籃球還是踢足球?年輕的時候都有什麽興趣愛好,還參加哪些其他活動。很少從這些諾獎得主本人的經驗之談來看,他們也沒有把這個獎當做畢生追求,得獎只是他們做科學研究的一個附帶的結果,他們通常都强調,做科學工作的沒有人是爲了做諾貝爾獎去工作的。所以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會反對國家有意識地拿出一部分錢去打造某個團隊,取得某項成果。他們覺得這是違背了科學精神的。這幾年,諾貝爾獎獲獎者也不只是京都大學、東京大學等少數傳統名校名校,地方一些好的大學也培養出了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
科學的發展和學術的繁榮需要很多條件,比如社會寬容、學術自由,當然還有國家的投入。以平靜的心態面對諾貝獎,不是一味地爲了得獎而得獎,這種社會氛圍需要長期的積累熏陶。日本的很多諾獎得主都感謝大學給了他們比較充分的自由——課題研究努力做就好,不出成果也不要緊,因爲科學研究就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這個環境或許在拿諾貝爾獎上是比較重要的原因。
問題二:我們平常會聽到兩種關于日本教育的聲音,一種說日本教育非常嚴,冬天小孩子穿短褲在戶外活動,培養吃苦耐勞的本領;另一種說日本教育很輕鬆,是「寬鬆教育」,兩者似乎有矛盾,您怎麽看?
網傳日本小朋友冬天的「短褲訓練」
回答:這裏可能有一些誤讀。
冬天穿短褲,對日本老百姓而言談不上什麽挫折教育,更沒有中國一些媒體說的那樣是爲了弘揚「日本精神」或「大和精神」,其實讓孩子少穿只是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日本老百姓普遍覺得少穿衣服有助于身體健康,特別是孩子少穿不易感冒,加上日本多數地方冬天的氣溫沒有中國北方那麽冷,所以日本的孩子冬天也常穿裙子或短褲。這和中國人有很大不同,中國的醫學和保健理論總是强調,吃的喝的一定要是熱的,穿的也也一定要暖的,特別是在北方,家長們普遍認爲是穿得越保暖越好,所以會穿多一些。。
但是日本的父母通常希望通過體育鍛煉增强孩子的身體素質,這是沒有疑問的。前不久那個日本小朋友跳箱的視頻就很說明這一點——日本的家長和學校都很鼓勵孩子的體育鍛煉。但中國這些年因爲是獨生子女政策,家長對孩子的疼愛過度,學校也不敢大意,怕惹麻煩。這樣一來,學校體育就跟不上了,有時因爲一個學生出的一點小事,學校整個學期的體育課都受到影響。近幾十年我國學生體質的持續下降已經開始引起了大家的重視。
日本小朋友「跳箱」視頻,孩子們相互鼓勵
但加强對孩子的綜合教育,包括生活能力上的訓練,這和「寬鬆教育」幷不矛盾。日本的「寬鬆教育」,主要就是針對過去學校教育過于偏重課堂,强調知識灌輸,導致學生壓力過大,無法開展創造性地學習、發展個性而提出的,提出要給學生减輕知識方面的壓力,更加「寬鬆」一些。但對于品格教育、身體鍛煉,不存在「寬鬆」的問題。
問題三:日本學生有沒有學習壓力?和中國孩子的學習壓力比較有哪些不同?對中國减負的主要借鑒意義是什麽?
回答:學習壓力在世界各國都是存在的。在我們國家表現得尤爲突出,原因很多,比如與我們的社會資源特別是教育資源相對有限,但我們的人口衆多,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又比較高。大家都想通過爭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達到未來得到更好的社會資源的目的,所以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
日本的學生壓力大一直是個社會問題。以前日本的企業實行終身雇傭制,如果能進入一個大企業,例如松下、索尼等,一生的飯碗就得到了保障;與之配合的還有「年功序列制」,就是根據工作的年限來逐步升級工資。職員到了40歲自然會有40歲的收入,到了50歲自然會有50歲的收入,非常穩定。但問題是進去以前的競爭也是比較激烈的,爲了得到一個終身雇傭制的崗位,日本的學生們也是拼命學習,要上好大學,這樣才能在競爭中處于優勢。
但近些年來,日本社會也有了一些變化,特別是人口的持續下降以及經濟變化所導致的就業特點的變化。少子化使日本進入到了「大學全入時代」,只要你想上,當個大學生幷不是一個大問題(當然上好大學始終是一個大問題)。此外,第三産業蓬勃發展,工作形式更加多樣化,除了穩定的大公司,大家的選擇空間也比較大,有些人甚至更喜歡靈活的就業方式,那種一定要進大企業的壓力在减弱。在這種情况下,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在發生一些變化。特別是與我們相比,以往所說的「考試地獄」那種惡性競爭已經算不上很大的事了。
當然我們國家的情况也在發生變化,一些趨勢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例如隨著國家迅速的發展,教育的總體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又比如二孩生育的放開,以後家裏不只一個孩子,家長的育兒觀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這些也都會帶來更多的變化。
其中,家庭教育理念的變化還是比較重要的。現在很多家庭的孩子,從客觀條件看不需要發愁出路的問題,但好多家長群裏的氛圍還是在暗自較勁,比拼教育投入——「別人的孩子上了好幾個班,我家的才上了一個,怎麽辦?」諸如此類,構建著一種群體性焦慮。一些家長爲了讓孩子成績排名往前提一提,做了很多非理性的事情,給了孩子很大壓力,損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代價是很大的。但不少家長甚至還認爲,只要是考上了好大學考出好成績,這些小的心理創傷是可以慢慢恢復的。但實際幷不是,一張被揉皺的紙怎麽可能再攤平呢?很多學校也還是這樣,爲了提高一分的成績,犧牲一個假期的現象仍然存在。
問題四:日本不同階層家庭的學生在受教育的問題上差异大嗎?在促進教育公平的方面,日本做出了哪些努力?
回答:在日本社會,首先有個比較顯著的社會特性,就是有著龐大的中産階級隊伍,貧富差距相對較小。日本有一個口號,叫「一億總中流」——也就是說,日本一億兩千萬的人口,但其中的一億人是中産階級,頂層和底層的人數相對較少。
但是,階層間的差异總是存在的。比如房價就有區域差异,地勢高的地方即使發生海嘯也不會被淹,地價就高一些;有些海邊地勢低的房子地價就低一些。經濟狀况會影響人選擇什麽樣的地方居住。那麽就會有社區的貧富差异,學生生源也會有所不同,因爲家庭條件不一樣,文化資本不一樣,學生素質就會有差异。這些問題是社會問題,學校沒有責任解决這些問題。
但學校教育可以儘量地爲所有學生提供相同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一定程度上减弱社會經濟條件對孩子學習的影響。日本在這方面做得是比較好的。比如師資的均衡化,在日本叫做「廣域人事」,例如愛知縣的教師是由愛知縣教育委員會來錄取,再分配到各個學校的,工作後的教師也是在縣內流動的。其他方面的教育資源也是如此,縣裏無論哪個區域內的學校,樣子都差不多,校園設施也都比較齊全。教師和其他教育資源的大區域統籌分配,至少保證了區域內的教育公平。
中國也在嘗試采取這些措施,但因爲國情不同,實施的情况不太理解。在很多地方,教師名義上是隸屬于市教委的,但實際上某個學校的老師就是某學校的,很難流動起來。由于學校差异大,所以學生反而會想方設法進行流動,從一個學區換到另一個學區去。
由于學校間的差异不大,所以日本的「學區房」概念不像我們這麽强强。反而,一些房價較高的地區的家長還想讓孩子轉到房價較低的地區,因爲那裏的家庭收入較高,孩子可以接受的校外資源也比較多,競爭比較激烈,反之房價較低的地區競爭就沒有那麽激烈。
問題五:日本民辦和公辦學校的關係是怎麽樣的? 日本校外培訓機構扮演著什麽樣的角色?
回答:日本在義務教育階段基本都是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基本上集中在高中、大學。極少的一些義務教育階段的私立學校是爲了滿足經濟條件特別好的人群以及其他特殊人群需要的,比如教會學校等,但比例是非常小的。高中階段的私立學校比例會高一些,到了大學階段私立的就占了主體。
日本的校外培訓機構始終是蓬勃發展的,這些校外培訓和補習機構一般通稱爲「塾」。
有些人認爲,校外培訓機構的興起是和「寬鬆教育」有關係的,因爲課上學習的內容少了,就只能通過課外培訓機構補充。但情况幷非如此,因爲「寬鬆教育」實施以前,日本的這些校外培訓機構就已經很發達了,寬鬆教育期間的培訓機構無非是一種延續而已。
不過,隨著教育理念的變化,「塾」本身也在發生著變化。課校外培訓機構本身是一種服務,有些「塾」會有意識針對每個消費者調整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學校教育做不到的事情。義務教育還要要完成國家的的使命,而補習班只是服務于每個學生。所以塾的這種個別化教學也受到不少人的歡迎,也有不少學生更喜歡課外的補習班而不是學校。
補習班的存在,和是不是寬鬆教育沒有關係。根本地說,只要人的差异存在,而教育資源的投入又能幫助人實現階層流動,那麽加上亞洲文化的影響,補習班就很難根除。在日本,國家也不會出面管制這個事。
問題六:在高校選拔機制上,中日兩國有什麽差別?您怎麽看待這一機制的差別?
回答:日本進國立和公立大學要經過統一考試,而且考試的科目也比較多,有六七門。這幾年日本也在進行高校入學考試的改革,從考試機制而言,彈性越來越大。
日本的大學有國立、公立和私立之分。國立類似于我們的部屬院校,由國家財政舉辦;公立類似于我們的地方院校,由地方公共財政出資舉辦。要報考國立和公立高校,首先要參加國家統考。考過了第一關之後,再去參加每個學校的第二次考試。第二次考試由所報考的學校組織,往往是各專業進行小論文和專業面試等各種形式的考試。
如果報考的是私立大學,一般不需要參加全國統考,直接到學校參加考試就可以了。有些學校的考試時間還是重合的,這就需要考生自己協調選擇學校。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名古屋大學、北海道大大學、東北大學、大阪大學、九州大學等國立大學等一批國立大學質量很高,不少出過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有一些私立大學很有名,如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上智大學等,都是有傳統、有特色的私立大學,有些學生會選擇這些私立大學。當然,多數學生則是由于國立大學和公立大學規模有限而只好選擇學費偏貴但水平一般的私立大學。但總的來說,現在上大學已經不是壓力,壓力在于要上好大學。
日本和中國都在探索高校選拔機制的改革。中國的改革力度大,但與此同時也就比較顯得冒進。我們主要是想想通過改革高考形式,比如「文綜」「理綜」「文理不分科」等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日本的改革相對比較緩慢,還是用漸進的、微調的方式。
高考改革的一個方向就是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如可以多次考試,選取平均成績或者最好的成績。像美國,一部分重要的考試已經社會化,由專門的考試公司負責,學生可以一年當中考多次,最後拿考試的成績去申請學校。但日本和中國都有不同的國情,恐怕很難簡單地做到。
問題七:日本中小學的老師的工作壓力大嗎?壓力主要來自于哪裏?
回答:日本的中小學不太有收入和職業安全焦慮。因爲日本中小學教師多數是地方公務員,收入中等偏上,比較穩定,教師職業也比較得到社會的尊重。
如果說壓力的主要來源,最大的可能是工作時間長。這是日本的一種教師文化,教師每天可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學校要求老師既能够帶班,又能够帶社團,很多教師也以此爲豪。在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這些加班都是不給加班費的,老師們都是白白加班。教師工會爲此與政府進行過多年的鬥爭。但反過來說,日本的教師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抱怨這些,該幹什麽還是幹什麽,說明多數教師還是熱愛這個職業的,責任感也是很强的。不過長時間的占用也是一大問題。
我國的教師的職業壓力和職業倦怠的問題比較嚴重。我們都是一個孩子,家長對學校的要求也比較高,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在大大壓縮中國教師的業餘時間和私人空間。比如一些家長通過電話、微信、QQ隨時隨地找老師,不管在工作時間還是休息時間,甚至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很多學校也要求教師必須公布私人手機,不少教師的確是心力交瘁。
日本很多學校不公布教師私人手機,家長可以找教師溝通,但只能是在工作時間,但工作時間也是有很的,例如日本的小學都是全科教師,從早上8點到下午2點半左右教師一直都在教室上課,午飯都要和孩子一起吃。等到下午放學把孩子送走以後教師才可以喘口氣,但這時往往還要進行教研活動、備課、批改作業等。這段時間給教師打電話。日本小學教師現在還堅持家訪,家訪時也可以溝通。溝通非常重要,信息充分、意見交換、情感交流可以促進教師和家長協調配合教育孩子,但是過多的群內交流造成信息泛濫,有的扭曲事實,有的構建焦慮,有時徒勞無益地增加好多額外的工作負擔,這也應該引起注意。
問題八:您對中國基礎教育生態的改善有什麽建議?
回答:教育生態只不過是社會生態的一個縮影。社會生態不改善,只提教育生態的改變,其作用是極爲有限的。學校教育要承認這個現實,不要負擔過多本來不該教育承擔的事情。
但是教育內部的事情還是要做好,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促進教師更全面地理解教育和更全面地提升教育能力,是重要的關鍵。但可能核心問題還是在决策部門,比如負擔减不下來,一部分原因就是標準偏高導致的。教育內容的要求超越了孩子的實際,而要求教師都教會教好,只能是爲難教師,也讓孩子和家長處于焦慮與忙亂之中。
當然,學校教育之外的問題也需要逐漸解决。例如整個社會對教育的心態或許還需要一些調整,儘管這個調整相當困難。比如在孩子的教育上,人人都焦慮,稍微遇到一點事兒就急三火四的,生怕自己或者孩子沒做好,天天盯著別人的孩子,什麽都怕落下了、丟下了。當社會彌漫著一種不穩情緒時,無論改什麽都很難成功。教育更需要沉下心、定住神,才能發現問題幷嘗試找到新的路徑。
教育的意義在於喚醒、點燃,培養自由而完整的人
我們必須著手于瞭解自己與他人、與大自然、觀念、事物的種種關係,因爲欠缺了這種瞭解,便沒有希望,沒有方法足以走出衝突與痛苦之境。撫育孩子,需要明智的觀察和留意,專家以及他們的知識永遠無法取代父母的愛。
教育中最可怕的錯位:老師培養人格,家長輔導功課
孩子的求學之路是一條很長的路,如果這條路上,父母永遠處在一個指導和評判的位置,無异于把親子關係推到了刀尖上。所以讓家長輔導孩子功課,雖是一種趨勢,但也是一種錯位,不值得提倡。
教育的起點究竟是什麽?
以前看過一個報道,一位記者采訪一位商業精英。
記者: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麽?
精英人士: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記者:舉個例子。
正好邊上有兩個孩子。
精英人士:你看他們是什麽?
記者:兩個可愛的孩子。
精英人士:不對,這是兩個天才。
隨後記者竪起大拇指,果然角度不同。
如何避免對孩子的過度教育?
我建議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儘管它是一個暫時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思維能力、學習方法,儘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和同樣寶貴的好奇心。
不要用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好壞,也不要以此為榮辱。
我認為這是最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的做法,因為如果哪一位元父母或老師可以根據幾道題就判斷出一個孩子的優劣,他不是天才就一定是一位先知了。
兒童的成長,隱喻著成人的自我實現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Maslow),現當代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其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美國20世紀下半葉崛起的新的心理學派,相對於以佛洛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的「第一思潮」和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的「第二思潮」,形成了心理學的「第三思潮」。
《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是他繼成名作《動機與人格》之後進一步闡釋其需要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的著作,通過對匱乏性動機和成長性動機、防禦和成長、認知需要與認知恐懼、高峰體驗中的存在性認知、自我實現者的創造力等對人類本質和心理健康極為重要的概念的探討,展現促進、保持並恢復精神健康和情感健康的方法。
本文摘編自該書第四章《防禦和成長》,最初是馬斯洛於1956年5月10日在美林—帕默爾學校成長討論會上做的一篇演講。大會的討論重點是兒童成長,因此文中頻繁提及「兒童」一詞。儘管馬斯洛發現自我實現者和純潔的兒童的特徵之間存在重要相似之處,但在眾多作品中,他僅在此處特別研究了兒童的發展問題。
成長是如何發生的?兒童為何成長,或為何不成長?他們如何知道成長的方向?他們又如何避開病態的方向?
「聲聆其境」語言藝術研討會
2018年3月29日,由國際語言藝術交流協會、文舞匯教育中心聯合主辦、香港中華文化總會青年委員會全力支持的「聲聆其境·語言藝術研討會」講座活動在香港大會堂高座北會議室成功舉行。講座邀請廣西自治區省級政協委員、國際語言藝術交流協會主席、香港中華文化總會青年委員會主任、文舞匯教育中心創辦人張曉慶老師進行主講,與大家分享在香港環境下的語言藝術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實踐經驗,以及未來的發展傳播思路。
不願等待的中國父母
中國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心急的一群人。所以,中國速度才可以震驚世界,震撼世人。但是,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是不是依然可以沿用這樣一套心急火燎加上過度上心的哲學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永遠是先學會爬行,再學會走路,最後再完成奔跑。
誠然,時代的加速器一直在高速地運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落後的那一個。讓孩子過早地背負上競爭的壓力,體悟成年世界的殘酷,對孩子來說,是否殘忍決絕了一點呢?家長容不得孩子情緒的爆發與態度的轉變,讓本是無意的穿堂風,變成了引山洪。這可能就是不願等待的代價。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尊重、平等、理解與博愛。讓孩子做自己的鼓手,去掌握人生的節拍,擊打或精彩或驚喜的鼓點,家長只需要拍拍手,靜靜地看著孩子的長大。
........................................
流感病毒變異,3月份可能捲土重來!
夾雜著一陣陣的咳嗽和哭鬧聲,今年的流感來來勢洶洶,部分學校宣佈緊急停課、全國各大醫院兒科都被擠爆、甚至有醫院的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至全部病倒,而無奈停診。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鐘南山院士解讀了今年流感特點,指出當前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有了一些變異,而目前國內使用的三價流感疫苗未能覆蓋這一病毒亞型。
鐘南山院士還表示,3月份可能會有新一波的流感即將襲來,呼籲各大相關部門做好防範措施,並請儘快生產抵抗此次流感的四價疫苗,只有提前預防,才能讓孩子少受罪,做爸媽的一定要認真瞭解。
如何抓准年齡節點發展孩子的大腦?
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洪蘭教授多年致力於幼兒腦科學領域的研究,翻譯著作達50餘本。本文節取自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洪蘭教授在上海教育學會主辦的金蘋果教育論壇上的演講。
大師余光中留給孩子們的8條閱讀箴言 !
去年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文學家余光中病逝,享年90歲。他出生于南京,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在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其40多年前寫就的詩歌——《鄉愁》,更被收進兩地教材。
過去數十年,余光中先生,成就極高的文學大師,留下了無數關於閱讀、教育和文學的思想財富,值得我們反復品味與借鑒。下面,我們就來細數余光中先生最寶貴的8句閱讀箴言。
為什麼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多?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享受樂趣……
教育專家逐一反駁中國基礎教育「八大罪狀」
面對似乎人人都可以罵教育的現狀,特級教師邱學華簡直痛心疾首,他認為,怎麼可能呢?教育是上層建築,是為經濟建設服務,沒有適合中國國情的良好教育,哪裡來的人才,沒有優秀人才,中國經濟怎能騰飛?
「選擇困難」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讓孩子自由選擇,一旦發現孩子的選擇不合我們的心意,馬上否決他們的選擇,用我們自己的意願來代替孩子的意願,表面讓孩子選擇,實際還是用自己的意願代替孩子的意願。
「不打不罵不罰」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
對於一個孩子的教育,必須有懲戒,甚至是嚴厲的懲戒,尤其是面對獨生子女的一代。很多所謂的素質教育、快樂學習完全是被誤導的口號,希望這些能警醒一些家長和老師。
好的教育就是教出活潑的人
一個小孩子,本來就是活潑潑的,他會笑,會跳,會跑,會玩耍。近山就會上山採花捕蝶;近水就會去撈水草,拾貝殼,捕小魚;近田就會去捕蝗蟲,青蛙。他對於環境,有很多興會。他的手耐不住的摸這個,玩那個;腳耐不住的要跑到這裡,奔到那裡,眼耐不住的要瞧這個,看那個;口關不住的要說這樣、那樣;你看如何活潑。
一生的基礎在於小學時的閱讀
其實想一想也不奇怪,小學六年,中學六年,一樣長的時間,可中學有那麼多學科,那麼多習題,往往疲於奔命,哪裡還有什麼時間讓我們去憑著興趣真讀?所以,小學時候這寶貴的閱讀時光錯過了,到了中學就比較難以彌補了。
六個不同國家對孩子的藝術培養大不同
研究顯示,藝術體驗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愉悅,還能給學生帶來多方面的益處,無論是數學,閱讀,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還是口語技能。學習藝術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專注力、自控力、自信心和團隊合作能力,使學生跟環境發生更深層次的聯繫,從而開闊視野,獲得人生的幸福感。多年來,國外在藝術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積極的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分數和人格、智慧完全是兩回事
人生中,總有些苦悶靠知識、靠考試無法解答。在這個飛速發展知識爆炸的時代,個人的情感掙扎似乎更加凸顯。一個只是面對考試的孩子,可能很難有機會碰觸到人性和真正的自我,這種掙扎也許會更加無處安放。
給對零花錢,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要讓孩子學會花錢,就要在生活中多給孩子實際花錢的機會。家長主動、定期、定量給孩子零花錢,孩子就被賦予了自己掌管錢財的權利,他們會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錢財和權利,有計劃地花錢,形成正確的金錢觀。
猶太人為什麼能拿這麼多諾貝爾獎?這些教育理念值得借鑒
你是否知道,很多猶太人家庭裡碰到放學的孩子,第一句話就是:「你又提問題了嗎?」
你是否知道,很多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被父母明確告知,假如家裡的房子有一天失火或財產被劫,在逃命時最應該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
你是否知道,在西方社會,儘管猶太婦女的文化教育素質很高,但就業率卻低於其他民族,原因是她們要留在家裡照看孩子,以確保孩子的學習品質。
猶太人的家庭教育,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接送孩子上幼稚園,有什麼不該聊的?
不少父母都發現孩子有抵觸幼稚園的情緒,而自己還不知道如何給孩子有效的引導。其實,想有效引導孩子,不需要那麼多時間盯住孩子給她講大道理。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時間段,便可以是一次高效的親子溝通機會哦!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我們都應該和孩子聊點啥?
經常「恐嚇」孩子的父母,會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很多家長喜歡恐嚇孩子,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他們會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我就要打你了;你再這樣,就給我滾出去!當你這樣說的時候,你是痛快了,但你有想過,你這麼說其實有效果嗎?你的孩子能接受嗎?
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常言道,什麼花結什麼樣的果。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同樣如此,父母的素質將決定孩子的成長。所以父母在育人時,應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改掉自己的不好的毛病,讓孩子健康成長。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懂得愛的分寸感!
在教育問題上,幾乎所有家長的出發點都是愛孩子,想對孩子好,但卻在表現形式上感到迷茫,不懂得把控愛的分寸感,結果卻會對孩子獨立人格的建立產生傷害。愛得有分寸感,不過度,孩子才會有分寸感,會自我控制,反而最自覺。
孩子寫作業太磨蹭?問題真沒有那麼簡單!
其實,親子關係的背後,往往可以看到父母自身在成長中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覺知,父母會把他在原生家庭中的問題帶到和孩子的關係中,造成現在的問題。
該怎麼「生氣」,你學過嗎?
生氣是人類最常見的一種情感,但是小孩一旦發脾氣,常被認為是「無理取鬧」,遭到爸爸媽媽或學校老師的譴責。孩子會感到委屈,但是又不善於分析和表述,讓父母或老師能理解自己的情感。這樣一來,整個情緒會變得特別負面,給性格養成帶來不好的影響。
別老是「你真棒」,誇孩子要誇到點兒上!
許多家長知道鼓勵表揚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操作的時候往往只是誇獎了孩子的行為結果。其實這種表揚方式不是我們最推崇的,應該表揚的是孩子行為的具體過程。
猶太人超越全世界的讀書方法
越來越多的爸媽意識到,讀書對孩子有著怎樣重要的意義。那麼怎樣讀書才對孩子最有益?人們說,猶太民族是講故事的民族,猶太人的教育也就是講故事的教育。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猶太人是怎麼靠讀書來增加孩子想像力的吧。
想像力是所有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透過想像力我們跳出現實的陷阱,
並且進入意識裡享受無限的自由。
——聖·湯瑪斯·摩爾(Saint Thomas More)
真正的教育就是讓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艾倫·布盧姆在《美國精神的封閉》中說:「對於一個十幾歲初次離開家門,行將踏上通才教育征程的青少年來說,今天一所第一流的高等學府將給他以什麼樣的印象呢?他將有四年的時間去自由地發現自己一一步入到一個空間中,以往貧乏的知識荒漠被他逐漸拋在了身後,而獲得學士學位後那種乏味的專業訓練尚未來臨。」
在短短的四年中,他必須瞭解,在以往他所知曉的那個小小的世界之外還存在著更為廣闊的天地,親自領略它的樂趣,充分汲取知識的營養,以支撐自己去征服那片註定要穿越的知識荒漠。只要他想要獲取任何高水準的生活,他就必須這樣去做。如果他的選擇不僅僅限於那些當時流行的或者是職業發展所提供的內容,而是關注那些能夠使他自身全面發展的選擇,那麼大學生活是令人神往迷醉的,他可以成為自己所期望成為的一切,去觀照和思索自己的種種選擇。
對於一個美國人來說,大學歲月的重要性是怎麼估計也不會過分的。它們是使他文明開化的唯一途徑……面對這樣一個行將接受教育的人,我們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他能夠被稱為受過大學教育,他應當學習什麼?」
作為美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流的高等學府,哈佛大學讓本科生們學什麼?哈佛傳統的「自由教育」的基本元素是什麼?他們的通識教育又經歷著怎樣的變化呢?
獨生子女心理群像:高孤獨感、高自尊、高情感負擔
「1993年中國取締了糧票,這以後出生的孩子不一樣了,因為徹底脫離了物質匱乏年代。這一代獨生子女有著高孤獨感、高競爭感、高話語權、高自尊、高情感負擔。但是獨生子女的優點也很明顯,見多識廣、同情心強、獨立思考能力強。」
八位華裔諾獎得主的中國媽媽
自諾貝爾獎設立一百多年來,有楊振寧、李政道等華裔傑出科學家獲獎。他們的母親,無一例外在中國出生並長大。不過,她們受教育程度卻十分懸殊:有的大字不識一個,有的是留美博士。但這種差異並未妨礙其孩子日後成功。家庭和睦,寬容,互相尊重,是幾位華裔諾獎得主相同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是一個人走向未來最初和最關鍵的一步。
美國部長趙小蘭母親的教女之道:教育是父母給女兒最好的嫁妝
現年63歲的趙小蘭創造了美國歷史上華裔的多個第一:首位華裔內閣,首位亞裔女性內閣,首位二度入閣的華裔。趙小蘭家有六姊妹,個個不讓鬚眉,學有專長,晉身主流,各有建樹。6個女兒全都出自美國名校,其中有4個畢業于哈佛大學……
「表揚」與「鼓勵」的差別有多大?
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30%北大新生竟然厭學,只因得了「空心病」?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藥物無效,所有藥物都無效。問題的核心在於「患者們」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為什麼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能幫助我們理解孩子、理解自己?
國外小學老師上 Social Studies 這類課的時候,常常用一個Success Iceberg -成功冰山的例子來讓孩子明白,成功像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看到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看不到的正是成功所經歷的過程:堅持、失敗、犧牲、失望、好習慣、努力、專注,等等,那些水下的部分。
在達到「成功」之前,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水面下人們看不見的部分。在遇到「失敗、犧牲、失望 ……」的時候,有的人會努力、堅持、專注,坦然接受這些困難,繼續往前走;而有些人會把一時的困難當作永遠,選擇早早放棄。
契機總是在隱憂中誕生
——「漢語熱」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啟發與思考
近日,一段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的孫女說中文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篇由文舞匯教育中心張暄若老師撰寫的評論文章。
戒掉吧!戒掉「好媽媽」這種病!
最近一位雙胞胎的媽咪趁著照顧孩子的間隙跑去咖啡廳寫文章,無意中聽到隔壁桌的在熱烈討論一種叫做「好媽媽」的病。於是她好奇地豎起了小天線,聽聽她們到底是怎麼說的 ……
如何把中西方教育優勢完美結合?(下)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在擇校的過程中感歎,沒有完美的學校。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雙語學校,各有各的問題。公立學校的孩子,在忙著補英語,數學和體育,雙語學校的孩子則忙著補語文和數學,高年級甚至也在補英語;公立學校奉行的通常是缺乏溫度的教育,不在意對孩子自尊心的保護和個性的培養,而收費高昂的雙語學校老師的流動性又比較大,師資力量不足夠強大,有些因為近年擴招厲害而影響了教學品質。
如何把中西方教育優勢完美結合?(上)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在擇校的過程中感歎,沒有完美的學校。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雙語學校,各有各的問題。公立學校的孩子,在忙著補英語,數學和體育,雙語學校的孩子則忙著補語文和數學,高年級甚至也在補英語;公立學校奉行的通常是缺乏溫度的教育,不在意對孩子自尊心的保護和個性的培養,而收費高昂的雙語學校老師的流動性又比較大,師資力量不足夠強大,有些因為近年擴招厲害而影響了教學品質。
中國的孩子輸了嗎?這場丹麥與中國的教育比試,結果你絕對想不到
似乎無論是哪個國家,都非常熱衷於比較本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的差異。當中國學生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測試中,完爆全球73個國家和地區後,不服氣的丹麥人也讓自己的孩子和中國孩子再來了一場比試。
這場比試不僅包括閱讀、數學、英語,還有團隊合作和創新。長久以來,中國學生都被認為缺乏西方教育中所推崇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可是結果,中國學生竟然在團隊合作和創新上均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場比賽。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現如今,許多家長忙著工作,忙著事業,把孩子扔到學校,交給老師,什麼都不管......孩子的好與壞都是老師的問題。這個觀念顯然是錯誤的!無論多好的學校,多好的老師,在孩子心中,父母的位置永遠替代不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是只有老師的事,更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好文推薦:德國的強大,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就決定了
最近,很多家長都在看一篇文章《沒有人會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禮貌》,文中說到:前幾天參加了一個婚宴,婚宴的桌上有一個孩子,那孩子很沒有禮貌,把轉盤轉得忽悠忽悠的。一席下來,家長沒有阻止自己的孩子,大家因為不熟悉也沒有阻止。但是在家長帶孩子去上廁所的時候,所有人都說:“這孩子真沒禮貌!”
在中國,沒有誰會告訴你,你家孩子沒有禮貌,但是所有人都會討厭你的孩子。——我們把這種“不說”當成了一種禮貌,禮儀之邦的俗語是“老婆是別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所以,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
跟一個德國朋友出去,路過郊區的一條小河,看到一個小孩在釣魚,旁邊卻放著兩根釣竿,德國朋友不高興地走過去,問道:“怎麼有兩根釣竿?”(德國規定釣魚一個人只能用一根釣竿)
小孩回答說:“跟同學一起來的,他上洗手間了。”(果然不一會,上洗手間的孩子回來了)
德國朋友繼續問道:“有執照嗎?”(德國規定釣魚要有執照的)
兩個小孩趕緊掏出執照:“有呢,你看。”
“帶尺子了嗎?”德國朋友又問道(德國規定釣魚要有尺子,釣上來的魚不到規定的尺寸要放回去)
“帶了帶了。”兩個孩又連忙掏出尺子來。
“哦。”於是德國朋友就走開了。
一旁的我很奇怪,不知道朋友為什麼要管那麼多,“那兩個是你家親戚的孩子?”
“不是。”
“你朋友的孩子?”
“也不是。我不認識他們。”
“什麼?不認識?怎麼可能呢?那人家幹嘛要聽你管教?”
“呵。 教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孩子是德國的未來,我們每個德國人都有責任隨時隨地進行教育。”德國朋友淡淡地說著。
我沉思良久,想到一個景象:走在中國的大街上,你敢大聲地喝斥那些不認識的孩子,教他們怎樣做嗎?
在德國期間,我一直思考著這樣的問題:德國社會何以文明,德國人在全球何以受到普遍的尊重?通過了解和體驗德國的教育,我們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在很多人看來,德國戰後之所以能崛起,與他們“嚴謹”、“勤奮”的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而人們通常認為,德國這種高素質的民族性格,則得益於對教育的重視。正如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說的那樣: “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她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她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德意志的勝利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就決定了
據說,普法戰爭結束之後,普魯士大獲全勝,普魯士元帥毛奇說, 德意志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在德國,中小學教師的職業有非常不錯的收入。據政府的相關統計,德國政府支付給中小學教師的工資為人均國民收入的2倍多。德國中學教師人均年稅前收入超過45,000歐元,與德國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職員的人均年稅前收入相當, 與其他一些行業相比,中小學教師屬於名副其實的“中高收入階層”。
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教師的收入也有一定差異,但不會很大,至多為30%左右,因為德國社會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這種價值取向已滲入他們的血脈,積澱成為一種民族文化。
放眼整個世界,德國中小學教師的收入高於除瑞士以外的其他工業化國家而高居全球第二。在職業屬性上,德國的中小學教師屬於國家的公務人員,受不解僱的保護,無失業之虞,而且每年還有兩個很長的假期。
這麼好的收入待遇,使得德國中小學教師任職資格的門檻也隨之提高。在我國,大學本科生或碩士生、博士生都可直接到中小學應聘任教。在德國,情況要復雜得多。你若想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至少要過三道“關口”。
首先,你得拿到大學本科或者更高的學歷。其次,你得一本正經地接受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訓練,參加權威機構組織的相關考試並取得合格成績。最後,你必須參加國家組織的教師資格考試並取得合格成績。
這三關都不是輕而易舉能闖過去的。與我們國家正相反,“上大學容易畢業難”,這是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的常規。在德國,大學學制一般為理工科4年,人文科5年,醫科8年。大學前兩年學基礎課,考試不及格不能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習。
第二階段是專業課學習,考試及格才能拿到學分,只有積累了足夠的學分,才能拿到大學畢業文憑。由於大學學習要求很高,加上許多學生要一邊打工補貼生活,一邊又要隨“不懂變通”的教授們認真讀書,因此,無論是基礎課考試,還是專業課學分,都難以一帆風順。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據了解,目前德國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平均需要7年, 4-5年能畢業的人是少數。如果想當教師,好不容易拿到畢業文憑後,還要應付心理學、教育學考試,尤其是難度最大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這大約要花3年左右時間,而且,即便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培訓應考,也不一定能夠通過教師資格考試。
再加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出生率呈下降趨勢,中小學校學生人數減少,教師職位空缺主要靠自然減員,而德國的製度設置又基本杜絕了“走後門”的陋習,單純的德國人要想成為中小學教師,競爭和篩選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熱愛教育而又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成為教師。而一旦實現當教師的夢想時,年齡已在30歲上下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職業備受尊重,基礎教育界人才薈萃。
德國禁止學前教育?怎麼可能!
網絡上經常看到的“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德國的孩子並不是在上學前天天傻不啦嘰的就是玩,而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們也會學一些東西。他們的書包不比我們的小。
比如幼兒園時,老師會教孩子們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果遵守交通規則,在公共場合不可大聲說話,甚至是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等遵守社會秩序的教育。
而如果孩子對某類學科,比如音樂、藝術或體育感興趣,他們是有權利在一些學校或機構進行學習的,甚至有些是免費的。
天真園暑期(兒童、青少年、成人)夏令營開營啦!
天真太極熊貓訓練營(6歲-12歲兒童營)
2016.8,8~2016.8.22
http://www.tianzhenyuan.com/a/news/gsnews/339.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Tian Zhen Taichi Panda Summer Camp
2016.8,8~2016.8.22
http://www.tianzhenyuan.com/a/news/gsnews/334.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天真太極少年拓展營(10歲-16歲青少年)
2016.8,8~2016.8.22
http://www.tianzhenyuan.com/a/news/gsnews/335.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Tian Zhen Taichi Youth Camp
2016.8,8~2016.8.22
http://www.tianzhenyuan.com/a/news/gsnews/340.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天真太极成人夏令營
2016.8,8~2016.8.22
http://www.tianzhenyuan.com/a/news/gsnews/364.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Tian Zhen Taichi Camp
2016.8,8~2016.8.22
http://www.tianzhenyuan.com/a/news/gsnews/366.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文舞匯」— 旅遊攻略之「南蓮園池 」
文舞匯作為一個從事文化藝術教育的團隊,我們當然要去一些有文化氣息的地方啦!這週三適逢團隊例會,我們選址在香港的「南蓮園池」---這一鬧市中的心靈淨土舉行。南蓮園池毗鄰佛教名剎---志蓮凈苑,那裡不僅有仿照唐代藝術風格設計的木結構建築博物館,還有展示奇石文化的石館。我們沿著松柏成蔭的文藝曲徑,沁蘊在古樸甘醇的古琴餘韻中,覓一處由千萬年火山岩擠壓形成的六角柱岩打磨而成的石桌石凳,展開我們例會的前半場,探討如何在孩子們的快樂成長中融入具創新思維的中文教學發展。初夏的暖風為我們送來九里香的馥郁,在佛教清淨的園林氣息和古典文化的藝術氛圍中,純淨的內心回歸到孩童的稚趣,大家侃侃而談,不知時光悄然,已近午餐。 我們沿途順道免費參觀了「威尼斯穆拉諾島 幻彩玻璃藝術展」,帶著對藝術家巧奪天工、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的讚歎,我們來到了「志蓮素齋」,品味著口感創新、色香味俱佳的素齋美食,欣賞著窗外的瀑布與山石的共舞,我們的會議進行到團隊提升和共融互進的環節。最後一道甜品我們也應端午節氣將至,上了一道美味的粽子。人生啊---還能再圓滿些嗎?! 如此逍遙寫意的例會每個星期都這般舉行,難道不好嗎?! |
《各界青年歡聚一堂,「願圓」灣仔喜慶元宵》
昨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為期三天的「願·圓」主題元宵喜樂會在灣仔動漫基地成功舉辦。
「願.圓」二字體現了本次活動的主旨:月兒圓圓,是團圓的象徵;新春氣象,滿載希望的願景。帶著對新一年的美好祝福,與本次主題相關的各類活動也喜氣洋洋地開展起來。本次活動延續三天舉辦,週六的主題是「花市燈如晝」系列體驗工作坊,週日的主題是「一夜魚龍舞」歡歌樂舞鬧元宵聯歡活動,週一的主題是「人約黃昏後」中式派對。此次活動不僅形式老少咸宜、內容精彩紛呈,更有浪漫的中式元宵燈會,拋繡球、猜燈謎,大家喜樂相慶,濃烈而祥和的中華傳統文化再現灣仔。
此次活動內容豐富多彩,表演熱情洋溢、妙趣橫生。在週日下午舉辦的「一夜魚龍舞」歡歌樂舞鬧元宵的聯歡活動中,各大青年團體輪番獻藝,不僅把大家帶進了歌曲、舞蹈、二胡、琵琶、古箏等經典的美妙音樂境地,更有相聲、太極等優秀的國粹藝術與文化表演,帶給大家獨特的視聽享受。本場表演不僅廣邀街坊四鄰前來觀看,更有國際友人被吸引到場,與大家共聚一堂,在中華文化藝術中共享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
此次「願.圓」主題活動由紫荊青年會、新港青年會、文舞匯教育中心、逸舞飛揚舞蹈團、青橙文化、香港福建同鄉會青年團以及徐一杰太極總會聯合主辦,各個青年團體及各界友好歡聚一堂,共慶佳節。本次活動的舉辦,有賴各青年團體秉持團結本港青年與新來港青年、發揮青年人的才幹、為青年人搭建自我實現的平台為宗旨,同時也為極具文化氣息的灣仔注入了時代的氣息與活力,為動感之都再添華彩。
此次活動好評如潮,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巧妙互融。活動吸引了逾千人參與,參與者表示,此次活動拉近了港人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距離,有機會體驗到如揮春、相聲、民樂、太極、民族民間舞蹈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讓人深切感受到,文化只有融入生活才是最真實的、為民心所向的。這正是「月兒圓圓照九州,燈兒燦燦耀滿樓。人兒嬛嬛東風舞,春意冉冉香江留。」
特約撰稿:鞏亞潔
「叫我第一名」這是一部充滿勵志正能量的短篇————與生俱來的悲劇,正確面對逆境,危機也變轉機,上天不會隨意放棄任何人!耐心看完你便知道~帶給你又哭又笑的18分鐘!看完后,愿你與我都能收穫良多,一起沉思,一起成長……
《告訴孩子:道德的本質,就是心中有他人》
(《野蠻是一口吐向天空的痰》)
文 / 咪蒙
| 作者:咪蒙,文學碩士、專欄作者、媒體編輯。微博@咪蒙,作者公眾號:咪蒙(ID:mimeng7)/ 攝影:Adriana Duque
洪晃給女兒寫過一封信,其中一段話我非常喜歡:“媽媽希望你懂的第一件事情是人的尊嚴,就是爸爸常說的,你要有禮貌,別人才會對你有禮貌。當你需要阿姨幫你的時候,要說‘勞駕’,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氣。我知道你的小朋友中有的不是這樣的,但是你要按照我和爸爸教你的去做,別人沒有禮貌,不要去理睬,但是自己要有禮貌,這就是你的尊嚴。你的尊嚴不是別人對你有禮貌,是你對別人有禮貌,不管別人是什麼樣的。”
她解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講禮貌?在儒家精神式微的當下,講禮貌不是一種必然,而成了一種選擇。很多孩子會直接問:我憑什麼要講禮貌?
我的一位領導就說了一個例子,她在飛機上聽到後座一個媽媽在教育大概四五歲的兒子,對話很有趣。
媽媽:剛才在車子上,那個叔叔給你讓座,你沒有說謝謝吧?兒子:沒有。媽媽:你看,叔叔自己本來坐著,卻讓給你坐,自己站著,你看你是不是要說聲謝謝?兒子:不要。媽媽:你這樣,以後別人都不給你讓座了。兒子:不讓就不讓。媽媽:沒有座位,你就會累的。兒子:累就累。
領導說,這讓她思考,該怎麼教育孩子呢?是從功利的角度出發(以後就沒人讓座給你了),還是從道德的角度?對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什麼方式才是合適的呢?
我不是專家,我的感覺是,這可以是一個多選題,功利和道德兩種方式都可以採用。如果孩子堅持認為禮貌是可以捨棄的事,那麼我們就在家裡做一天實驗,“廢除禮貌一日遊”,讓他直觀地體驗一下大家都不講禮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這一天,全家人達成共識,所有人都不對他講禮貌,請他幫忙不說“謝謝”,撞了他不說 “對不起”,他跟大家打招呼,聽者假裝沒聽見……不被尊重的滋味,絕對比孩子想像中更難受。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誰說自己完全不在乎其他所有人,那純粹是瞎 扯淡。渴望被尊重,是人性最基本的需要,只要你的孩子是人類,他就一定不會喜歡這種感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不僅是儒家的規則,也是具有普世價值的規則。
道德的本質,就是心中有他人。尊重別人,給別人以尊嚴,這就是你自己的尊嚴。這個話,說起來很繞,但是,四五歲的孩子即使聽不懂,也可以跟他講,慢慢地,讓這樣的句子進入他的大腦皮層,進入他的記憶庫,他一定會慢慢懂得、慢慢理解的。
讀香港專欄作家屈穎妍的《怪獸家長》,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講到一個故事:一個香港人去日本,發現他們即使在深更半夜,行人稀少的情況下,也會乖乖地等紅綠燈。香港人問,這是為什麼呢?一個日本人答:那盞燈,就是法律——我們不是怯於法律,我們只是尊重那盞燈。
很想對每一個毫無急事卻無視紅綠燈的人說,如果我們硬闖過去,那盞燈會難過的。
是的,這聽起來很裝,可是,學者周濂就說,裝是文明開始的第一步。裝啊裝啊就信以為真了,就深入人心了,就大道通行了……當下很多人的問題是,裝得太功利,總惦記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倘若沒有效果,他便連裝都懶得裝了。
很多時候,我們有多少尊嚴,並不是因為受到多大尊重,而是我們有多麼尊重別人。坦白說,我是毫無教養的人,聒噪、講髒話、拿刻薄當有趣……可是我有一點是值得自傲的,就是我真誠地對待那些世俗意義上比我弱勢的人。我對清潔工、保安、司機,比對權貴階層更有禮貌。因為我有個奇怪的邏輯,權貴不缺禮貌;而就我所看到的,清潔工、保安和司機們,受到的尊重沒有那麼多。如果我必須當一個粗俗的傢伙,那不如把人生中少量的知書達理的配額,分給更需要禮貌的人。
我常常覺得,考察一個人的人品,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看他如何對待服務人員。誰擺出那種居高臨下的、頤指氣使的姿態,我就會對他產生悲憫之情——人要寒磣到什麼程度,才能靠欺負幾個暫時居於弱勢的人來贏得存在感。我最最討厭的,也是那些對權貴諂媚、而對弱勢者呵斥的賤人。
我見過一些小孩,不過四五歲,便熟練掌握欺善怕惡的遊戲規則。看到衣著體面者,便展示自己乖巧伶俐的一面,而對待家裡的保姆,便拒絕使用禮貌用語,甚至直接說,你不過是傭人,我媽媽讓你滾蛋你就得滾!
有人說過,野蠻是一口吐向天空的痰,遲早會砸回你臉上,那是多麼難看。
——本文摘自作者作品《五歲熊孩子教我的事》
《玩是最高級別的學習》
(文章摘自微信公眾賬號:羅輯思維)
7年來,我一直在做親子關係的家庭諮詢,遇到過各種複雜而極端的親子矛盾,但更多時候,我要面對的是家庭教育中的通病,比如怎麼對待孩子的“貪玩”。
有位媽媽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密不透風:白天上課,晚上不但有課內作業,還有媽媽給佈置的家庭作業,還要練琴,週末的課外班也排得滿滿當當……因此,我建議給孩子留出一些自由時間,讓孩子玩一玩。
這位媽媽說:“我也想讓他玩啊,可是有這麼多工呢,別人都學,他不學就落後了呀。”
我反問了一句:“玩也是一種學習啊,別人玩,他都沒機會玩,不也落後了嗎?”
這位媽媽說:“你太會說笑啦,玩怎麼可能是學習?”
我見過太多父母“談玩色變”,他們把玩耍看做是虛度光陰,是輸在起跑線上。
殊不知,這樣的父母反而是在起跑線上扼殺了孩子的競爭力。
孩子的童年,通常有兩種風格,一種是自選動作為主,一種是規定動作為主。
如果是自選動作,意味著極大的自由度,也意味著孩子在每時每刻都面臨著規劃、選擇、取捨。哪怕搭個積木,他也要從頭開始思考:我要做個什麼樣的積木,在哪裡搭,要不要聯合同伴一起做,到底是搭城堡,還是做個遊樂園,要做成什麼樣的風格,如果和小夥伴意見不一致怎麼協調,做成以後怎麼玩……如此說來,每一次自由玩耍,都相當於完成了一個微型的項目,孩子完整地體驗了做事的全過程。
而如果是規定動作,比如上課外班之類的,思考和決策通常是父母的事情,孩子有行動力就足夠了。
打個比方來說,完成規定動作,是像員工一樣在做事;而完成自選動作,則是像老闆一樣在做事。
這兩種風格不但思維路徑不同,彼此的目標也完全不同——規定動作追求的是“完成”,自選動作要的是“好玩兒”。
以我自己的親身感受來看,孩子眼裡的“好玩”,一定是可以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的事兒,當一個孩子心心念念想著怎麼好玩的時候,也是他創造力大爆發的時刻。因此,孩子如果想始終保持愉悅狀態,那麼,一定要主動選擇,而且一定要創新。別笑,這不是空洞的口號!如果仔細觀察孩子的獨立玩耍就會發現,孩子會不斷嘗試新的玩法,在成人看來,這些方法未必新鮮,對孩子而言,他們超越了自己現有的認知和經驗,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不妨觀察一下那些童年玩得比較充分的人,通常都有一些共同的傾向,比如,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那種沒來由的愉悅感,以及沒有邊界的好奇心,主動選擇的能力,還有敏銳的直覺和判斷,等等。
有一句話說:成功的人都是有孩子氣的人。這個“孩子氣”,不是孩子的任性,而是孩子的玩樂態度,他們把人生看成一個大的遊樂場。
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一個人具備了獨立做事的能力,追求人生趣味和美好感覺,對無聊和平庸的容忍度極低,他們會去做什麼?他們一定不會為了穩定而放棄自己的愛好和夢想,於是,這些人常常被自己的內在感覺所“勾引”,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兒。嗯,去創業的,往往也是這一撥人,他們會付出更多,會承擔風險,但也會活得神采飛揚。
如果你是父母,或者未來將會成為父母,就算不奢求孩子成功,大概也希望孩子能追隨本心,去選擇他真正想做的事情吧。
其實,這個選擇從童年就開始了。遺憾的是,現在課堂學習和課外班佔據了孩子大部分的時光,規定動作太多,自選動作太少。因此,別忘了在時間上給孩子留白,玩什麼不重要,自由玩耍本身,就是孩子人生最初的練習本。
當然,孩子自由玩耍的時刻,並不需要父母退避三舍,成為孩子的玩伴去錦上添花,也是特別有趣的選擇。關於陪玩,我自己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就是一定要情緒飽滿,富於變化,給孩子帶來新鮮感。哪怕是做鬼臉,每次都要有一點差異,如果連續三次做同一個鬼臉,孩子的熱情指數便會直線下降;相反,如果每次都有一點小變化,他們能馬上捕捉到,並作出熱烈的回應,孩子的觀察力和感知力絕對令人讚歎!
現在,我們習慣性地把玩耍和學習對立起來,仿佛只有那種正襟危坐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其實,這是極大的誤區。孩子在“好玩兒”的狀態裡,他在不知不覺錘煉著終身受用的做事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玩是一種無形資產,也是最高級別的學習。
「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用愛的行動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被愛的人,讓他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心理、人格、道德兼具,愛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會油然而生。愛是提升幸福指數的關鍵指標。用愛包圍被愛的人,不是用愛淹沒他,不是讓他感到重負、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給他光輝燦爛的自由,給他學習工作生活的動力和勇氣,追求新生活的幸福感,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印度詩人 泰戈爾
《學不會魔法的小女巫》 故事由文舞匯教育中心出品
https://www.facebook.com/wenwuhuijiaoyu
香港青年讀書節系列活動之故事分享會
聽黃叔叔講「薪火」的故事
講者:黃慎安
時間:2014年5月27日 19:00
地點:文舞匯(香港灣仔適安街10號地鋪)
報名鏈接:http://www.sojump.com/jq/3450136.aspx
費用:HK$60 略備茶點小食
新港青年會 文舞匯聯合主辦
【我的家.我的夢】創作比賽 / 分享座談會
推動社會文明進步需要社會發揮正能量,社會的道德、健全健康的人格行為、社會的慈善以及社會的見義勇為行為都是社會的重要正能量,正能量能促使社會進行變革,推動社會走向文明發展。現今社會正需要注入更多的正能量,給大家一個發揮無限創意的空間,鼓勵人們建構積極人生,確立正向思維,定下清晰的人生目標,活出豐盛的人生。
本會希望藉此活動鼓勵參加者以正向積極的思維,為個人、親朋、家庭、社會,甚至國家,為人生帶來更多盼望和理想。計劃將以座談會的形式讓年青人表達對「我的家.我的夢」的憧憬,並將邀請社會的精英賢達親身分享,為年青人樹立榜樣,鼓勵他們積極去面對生活,踐行人生目標。 為配合是次創作比賽,本會將舉辦為期4個月的系列分享座談會以樹立香港市民的正確人生價值觀,座談會擬定於東區學校及社區中心舉辦,座談會嘉賓來自香港各界的傑出人士,包括特區政府官員、社會賢達及藝術家等,他們座談會嘉賓將就「關愛家庭」、「關懷香港」、「關心國家」等不同範疇的核心價值作深入探討,並分享他們對此創作比賽的感受及推動全港市民一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