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最高級別的學習》

(文章摘自微信公眾賬號:羅輯思維)

7年來,我一直在做親子關係的家庭諮詢,遇到過各種複雜而極端的親子矛盾,但更多時候,我要面對的是家庭教育中的通病,比如怎麼對待孩子的“貪玩”。
有位媽媽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密不透風:白天上課,晚上不但有課內作業,還有媽媽給佈置的家庭作業,還要練琴,週末的課外班也排得滿滿當當……因此,我建議給孩子留出一些自由時間,讓孩子玩一玩。
這位媽媽說:“我也想讓他玩啊,可是有這麼多工呢,別人都學,他不學就落後了呀。”
我反問了一句:“玩也是一種學習啊,別人玩,他都沒機會玩,不也落後了嗎?”
這位媽媽說:“你太會說笑啦,玩怎麼可能是學習?”
我見過太多父母“談玩色變”,他們把玩耍看做是虛度光陰,是輸在起跑線上。
殊不知,這樣的父母反而是在起跑線上扼殺了孩子的競爭力。
孩子的童年,通常有兩種風格,一種是自選動作為主,一種是規定動作為主。
如果是自選動作,意味著極大的自由度,也意味著孩子在每時每刻都面臨著規劃、選擇、取捨。哪怕搭個積木,他也要從頭開始思考:我要做個什麼樣的積木,在哪裡搭,要不要聯合同伴一起做,到底是搭城堡,還是做個遊樂園,要做成什麼樣的風格,如果和小夥伴意見不一致怎麼協調,做成以後怎麼玩……如此說來,每一次自由玩耍,都相當於完成了一個微型的項目,孩子完整地體驗了做事的全過程。
而如果是規定動作,比如上課外班之類的,思考和決策通常是父母的事情,孩子有行動力就足夠了。
打個比方來說,完成規定動作,是像員工一樣在做事;而完成自選動作,則是像老闆一樣在做事。
這兩種風格不但思維路徑不同,彼此的目標也完全不同——規定動作追求的是“完成”,自選動作要的是“好玩兒”。
以我自己的親身感受來看,孩子眼裡的“好玩”,一定是可以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的事兒,當一個孩子心心念念想著怎麼好玩的時候,也是他創造力大爆發的時刻。因此,孩子如果想始終保持愉悅狀態,那麼,一定要主動選擇,而且一定要創新。別笑,這不是空洞的口號!如果仔細觀察孩子的獨立玩耍就會發現,孩子會不斷嘗試新的玩法,在成人看來,這些方法未必新鮮,對孩子而言,他們超越了自己現有的認知和經驗,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不妨觀察一下那些童年玩得比較充分的人,通常都有一些共同的傾向,比如,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那種沒來由的愉悅感,以及沒有邊界的好奇心,主動選擇的能力,還有敏銳的直覺和判斷,等等。
有一句話說:成功的人都是有孩子氣的人。這個“孩子氣”,不是孩子的任性,而是孩子的玩樂態度,他們把人生看成一個大的遊樂場。 
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一個人具備了獨立做事的能力,追求人生趣味和美好感覺,對無聊和平庸的容忍度極低,他們會去做什麼?他們一定不會為了穩定而放棄自己的愛好和夢想,於是,這些人常常被自己的內在感覺所“勾引”,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兒。嗯,去創業的,往往也是這一撥人,他們會付出更多,會承擔風險,但也會活得神采飛揚。
如果你是父母,或者未來將會成為父母,就算不奢求孩子成功,大概也希望孩子能追隨本心,去選擇他真正想做的事情吧。
其實,這個選擇從童年就開始了。遺憾的是,現在課堂學習和課外班佔據了孩子大部分的時光,規定動作太多,自選動作太少。因此,別忘了在時間上給孩子留白,玩什麼不重要,自由玩耍本身,就是孩子人生最初的練習本。
當然,孩子自由玩耍的時刻,並不需要父母退避三舍,成為孩子的玩伴去錦上添花,也是特別有趣的選擇。關於陪玩,我自己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就是一定要情緒飽滿,富於變化,給孩子帶來新鮮感。哪怕是做鬼臉,每次都要有一點差異,如果連續三次做同一個鬼臉,孩子的熱情指數便會直線下降;相反,如果每次都有一點小變化,他們能馬上捕捉到,並作出熱烈的回應,孩子的觀察力和感知力絕對令人讚歎!
現在,我們習慣性地把玩耍和學習對立起來,仿佛只有那種正襟危坐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其實,這是極大的誤區。孩子在“好玩兒”的狀態裡,他在不知不覺錘煉著終身受用的做事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玩是一種無形資產,也是最高級別的學習。

「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用愛的行動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被愛的人,讓他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心理、人格、道德兼具,愛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會油然而生。愛是提升幸福指數的關鍵指標。用愛包圍被愛的人,不是用愛淹沒他,不是讓他感到重負、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給他光輝燦爛的自由,給他學習工作生活的動力和勇氣,追求新生活的幸福感,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印度詩人 泰戈爾

返回